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 English

学习交流

网站首页 >> 学习交流 >> 正文

如何鉴别及预防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水痘3种儿童疾病?

发布日期:2021-7-11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网易微博 更多

   夏季天气炎热,孩子各种活动增多,相互接触频繁,难免会有得一些传染病的机会。而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水痘都可表现为发热、疱疹,有时难以区别。下面给各位宝爸宝妈普及相关知识,让宝爸宝妈提前做好防治准备。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方式
病人为唯一传染源,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传染期一般从皮疹出现前1~2天到疱疹完全结痂为止。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2-21日,平均14日。大多见于1~10岁的儿童。起病较急,可有发热、 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约经2~3天水疱干涸、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瘢痕。皮损呈向心性分布,先自前颜部始,后见于躯干、四肢。数目多少不定以躯干为多,次于颜面、头部,四肢较少,掌跖更少。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传播方式
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为主。病毒可通过被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间接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以以1-7岁儿童发病多见。成人由于免疫系统较完善,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仍会传播病毒。疱疹性咽峡炎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该病不仅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还可通过呼吸道以及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但多数患者症状较轻,一般4~6天内可痊愈。
 
传播方式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传播途径:①消化道传播,通过粪-口途径传播;②呼吸道传播,通过飞沫传播;③生活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被其污染的手、毛巾、牙具、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而发生感染。
 
临床表现
仅于口腔咽腭部位、悬雍垂的黏膜上或口腔其他部位出现疱疹。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咽痛,吞咽时尤甚,头痛、腹痛或肌痛;口腔黏膜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水疱破溃会变为浅溃疡,表面覆盖有淡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呈现鲜红色。儿童自诉口腔疼痛或拒食,较小的婴幼儿则可表现为烦躁、哭闹、拒饮食、流口水等。全身症状及咽部体征一般在4~6天后自愈,偶有延迟至2周。
 
 
 
 
 
 
 
正值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中心也会在每天安排消毒工作。因为在确保优质的康复教育工作中,提供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即是首要任务。
 
 
 
 
 
 
家长如何做好预防工作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流行病高发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上一篇:开展全员核酸检测 筑牢校园疫情防线下一篇:关爱特殊儿童口腔健康公益活动